關於心晴
服務項目
專業人員
就診資訊
專欄文章
自律神經失調專題
最新消息
回首頁
 
心晴聯合專科診所_專欄文章
其他文章
靖娟文教基金會邀稿
靖娟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 95 年 8 月 4 日
從身心科臨床觀察 談電視對兒童的傷害

在現今的工商社會裡,電視儼然已經成為社會大眾最重要的生活文化,人們藉由即時的新聞報導,掌握最新的社會、民生、政治、經濟等脈動;企業家藉由精緻的產品廣告,提供最佳的商品情報、帶動產品的銷售與普及;年輕人藉由絢麗的娛樂資訊,獲取最哈的流行時尚、跟上同儕的腳步……。

根據統計,美國家庭一天平均收看七個小時的電視,四到六歲的兒童每天大約收看兩個半小時的電視,即使是嬰兒,每天也可能暴露於電視前半個小時;而到了週末,數據更為驚人,半數以上的兒童每天收看電視的時間高達六小時;筆者並沒有台灣的本土性統計資料,但從臨床上的經驗估算,台灣地區兒童對電視依戀的程度,並不亞於歐美。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值得關注。

尤其在媒體競爭日炙的今日,大量的暴力事件、衝突場景、災難新聞、情色內容充斥版面,對於事件相關的兒童與收視的兒童都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永久傷害。

筆者在臨床上就曾經看過一位懼學症個案。這位國小一年級的小妹妹,父母早年離異,監護權歸屬於父親,但父親長期失業、抑鬱寡歡。某日,父親在酒後揚言要縱火自盡,消防隊員和SNG車同步趕到現場,就這樣小妹妹成了當天的新聞焦點人物,在媒體的追問下,小妹妹被迫回答許多唐突、魯莽、無理的問題,而懼學的問題就是從那時開始出現的。

幾次的會談後,漸漸理出頭緒。小妹妹的對自己與自身的家庭感到自卑,而這樣的自卑並不像考試考壞一樣,可以從其他領域的表現得到補償。新聞媒體的強大火力、隱含的貶抑評價,以及伴隨而來可能發生的公眾嘲笑與歧視,讓小妹妹陷入消極的自我形象當中,她感到羞愧、挫敗,繼之而來的是長期的憂鬱與無助。

再者,此一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的核心工作為認同,兒童透過認同父母親展現出來的價值與典範,來加強、深化自我的概念。但是,過度渲染的媒體操作,讓小妹妹的對父親的認同出現動搖,在矛盾、不安的複雜情緒下,自信感不在,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焦慮與內疚。懼學症只是一連串身心創傷的必然結果。只為了創造電視新聞的一日話題,卻要孩子、家庭、社會停下腳步來,幾經磨難才能重新出發,筆者認為實不足取。

筆者在臨床中也曾經看過一位品行疾患的個案。這位國小二年級的小弟弟,因為老師的強烈要求下,由姑姑帶來醫院看診。孩子的父母親都在內地東莞打拼,姑姑未嫁,但因為工作忙,除了要求小弟弟寫完作業外,其他的時間都讓小弟弟看電視。

幾次的評估後發現,小弟弟很多的行為問題(衝動、打人、說謊),其實都仿同自電視情節;缺乏成人陪伴觀賞下,小弟弟僅能以自己的觀點來解讀電視上的內容,可能發生錯誤的理解和刻板印象的加強。一方面,英雄人物因暴力行為受到獎賞,可能強化了兒童潛在的模仿動機,另一方面,兒童也會逐漸習慣以暴力行為來處理內在的心理挫折。

美國研究顯示,兒童與青少年在成年之前,從媒體上目睹的暴力行為可能高達20萬次,同樣的情形也可能發生在電視媒體產業發達、收視競爭激烈的台灣。這些暴力行為可能出現在即時的社會焦點新聞中,或是電影與電視情節中,甚至連兒童最常收看的卡通節目也無法倖免。做家長的對此一問題不可不慎。

臨床經驗告訴我們,電視雖然可能對兒童造成傷害,但是全然的禁絕兒童觀看電視並不可行;筆者認為與其消極地禁止,不如轉個念,積極地輔導兒童們,從一大堆良莠不齊的電視資訊中擷取精華。以下提供給幾個觀念與方法:
一、儘可能與兒童一起觀賞電視,並談論電視情節與現實生活的差異。
二、增加收看節目的豐富性,除了卡通、兒童節目外,也可以多看一些科技報導、音樂會、經典電影、風土人物誌。
三、限制兒童觀看暴力性質的節目,若不慎看到,當下與其討論暴力的原因、使用方式、可能後果。
四、安排兒童參加其他活動,協助孩子們有效運用休閒時間,增加休閒娛樂的多樣性。
五、用錄影機錄下適合兒童發展的優質節目,當固定節目不適合兒童觀賞時便可以取代播放。

在歐美某些醫院已有專門治療電視傷害的兒童門診,在國內雖然沒有如此精細的分科,但是電視傷害、電視成癮、網路成癮等問題,一直是臨床醫師關注的焦點。如果你的小孩有衝動控制差、睡眠不安、脾氣暴躁、情緒低落、學習因難、手腳不靈活、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問題,別忘了,電視有可能就是元兇。當然如果您無法確定孩子哪裡出了問題,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與醫療,就有其必要性。

衷心的期待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