害怕凝視與被批評的痛苦 談社交恐懼症
陳先生,33歲,自大學畢業以後就進入一家國內知名的廣告公司工作,當時可真說是人人稱羨。他工作地非常努力,同事們麻煩他幫忙的事情,他幾乎是有求必應。與其說他非常任勞任怨,不如說他心裡隱藏著一個難以說出的秘密,他非常害怕被別人拒絕,嘲笑,羞辱和批評,即使那些事情從來就沒有發生過。在這家公司待了十年,由於他總是不敢婉拒別人,於是他的工作量變得愈來愈多,他也愈來愈不快樂。

老闆十分器重他,準備拔擢他成為主管,然而他卻黯然地自請離職,這令他許多的同事們都感到非常地訝異。 這種人前光鮮,人後承擔著莫大的壓力的痛苦,是許多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共同經驗。有時候因為害怕別人在他背後指指點點,品頭論足,患者往往放棄需要排隊的場合;因為害怕店家嫌他動作慢慢吞吞,他只用大面額的鈔票買東西,以避免在店員面前數算零錢;若要和陌生人講話那更是極大的挑戰。所以當要進入一家便利超商買東西的時候,他總會先觀察,趁著客人少的時候才進去,買完東西就匆匆離去,最好店員連一句話都別跟他說。

上台說話對這些患者來說更是一種恐怖的經驗,有人升上主管之後,因為需要經常開會報告,患者總是徹夜地準備,反覆地練習,然而一旦站到台上看到滿座的人群,他的腦筋就只有一片空白,頭昏目眩,他愈是尷尬就愈說不出話來;若是需要在黑板上寫字,他總會擔心座下有人在心裡頭批評他字怎麼寫得這麼醜,緊張使得他的手發抖,他愈怕別人發現他的緊張,字就寫得愈歪扭。

有位大學生告訴我說,她最討厭開學的第一週了,因為每堂課老師總要大家站起來做自我介紹,所以剛開學的時候,她都不敢去學校呢。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。由於文化的不同,西方社會強調個人主義,鼓勵展現自我,容易察覺社交的困擾。東方社會,尤其是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,認為謙虛內歛乃是一種美德,較容易忽略這些問題。像陳先生一樣的人其實不少,但是因為延誤就醫,往往長期影響生活、交友、婚姻、事業發展,相當可惜。

其實藉由適當的藥物治療與持續穩定的行為治療,九成以上的患者,都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,此外對於某些需要上台、講課、接待、出國等特殊事件,也可以藉由行前的認知重塑、藥物調整來減少焦慮度,增加患者自信心和臨場表現。

陳先生在治療後,開始學習調整思考的習慣,懂得面對他人的眼光與批評,在例行的會議上表現也變得自然許多。他沒有離職,在和老闆溝通後,部門多請了一位助理,順利當上主管,這是陳先生職場生涯的重要轉捩點。